雖然說我列出很多神明需要的東西可當作供品,這些清單也突破一堆人的想像,但其實換個角度來想:
今天你在台灣生活,你公司總部卻在美國,你覺得你在台灣當地就醫比較快,還是坐一趟13小時起跳掉飛機回美國就醫比較快?
可能,你在回美國的班機上早已流血過多死亡了。
遠水救不了近火,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神明也是會需要地球上實體的物資來幫助自己。
所以,老一輩的供奉概念是停留在古代,並沒有與時漸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慢慢一一去踏足不同地區的廟宇,透過神明給出的供品清單之後,再與當地的風土民情、供奉人文與飲食文化做調查,會發現有極高的契合度。
譬如說,當我們收到神明提供的訊息,發現北部的廟宇神明比較喜歡吃肉、蛋白質這類的供品;但是中部的廟宇神明需要的供品,反而偏用品居多,比如說:面膜、化妝品、鐵打損傷、藥膏等等。
我們進一步去做本土文化的觀察,發現北部廟宇的供品以餅乾水果鮮花居多(缺肉類),但是中部廟宇的供品卻是與熱騰騰的食材、大魚大肉為主(不缺主食,但缺一些閒暇之虞時可以享用的食物,比如酒類)。
我們這才理解為什麼我們聽到神明要的供品清單與一般人印象中的都不太一樣,因為一旦人民知道神明要哪些東西當作供品,人們就只會一窩蜂的專注買那幾樣,卻忘記神明其實也可能會有其他的需求。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收到神明給我們的供品清單之後,我們會一一地去比對,畢竟也是會懷疑我們收到的訊息是否正確。即使我們已經開業三年多即將邁入第四個年頭,甚至是跟這些老闆們有無數一起工作的經驗,我們還是會很謹慎的看待祂們告訴我們的每一條訊息。
我們的團友在實地勘查跟擲筊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奇妙的點,發現神明在供品上的需求,的確與他們所在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以及飲食習慣上都有非常高的契合度,所以我們才會大膽且不斷地去做實地探查。
不但是驗證我們收到的訊息內容,同時也是在檢驗神明是否真的在地生根多年並且很了解當地的文化。
大致上我們收到神明覺得也可以納入供品清單的項目:
喜歡吃肉、炸雞
裡面有一位神官大哥特別喜歡吃雞屁股
虎爺喜歡吃肉肉跟乾乾
喜歡面膜、化妝品、甜點
但不太需要主食,因為娘娘們說了一句話
「我們現在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做『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
因為娘娘與神官們每天最不缺的就是主食,祂們每天都被朝天宮前面那一條街的每一家小吃攤販們餵的飽飽,所以供品不需要再帶主食,可以帶一些稀奇的小玩意去跟他們做分享就可以了。
人跟人之間都是互相的,更何況是神明與人之間呢?
既然都要去宮廟裡面祈求神明幫忙解惑,就帶點好吃的或是好玩的,不要老是拿一些乾糧。去人家家請人家幫忙,結果你只請人家吃乾糧,這樣不好看吧?
Comments